再不發(fā)作業(yè)就要被YYP搶先了——美國提MX-5 Miata
2016款Mazda MX-5 Miata Club,顏色Jet Black Mica。
唯一的選裝件是無鑰匙進入和啟停,$130。
跟國內(nèi)的模式不太一樣,美國經(jīng)銷商沒有專門的試駕車。只要不是太火的車型,店里大都有很多不同配置不同價格不同顏色的現(xiàn)車(稱為on the lot)。你可以根據(jù)自己的喜好挑出最喜歡的那(幾)輛,看中哪輛就試駕哪輛。因此,在美國提車的時候車上有幾十甚至上百英里的里程都很正常。像Miata這樣人見人愛的車更是被搶著開。銷售會找各種理由開Miata,比如出去幫它洗個車啦,送客戶去個什么地方啦,等等。他們也因此歡迎你去試駕。如果你去的經(jīng)銷商剛好沒有你喜歡的現(xiàn)車,它會幫你從本地其它經(jīng)銷商調(diào)車,稱為dealer trade。但我個人會選擇直接去對方經(jīng)銷商提車談價格。經(jīng)銷商也可以查到他們已經(jīng)訂了但還在運輸途中的車型。如果你介意車子有里程,那就跟銷售商量好,車子到店以后趕緊去看車。從工廠訂當然也是可以的。
我提車的時候已經(jīng)接近200英里,不過我并不介意。車子這個東西要是太寶貝了,用起來就畏手畏腳,生怕磕著碰著,那是跟自己過不去。對于一輛已經(jīng)有200英里的車子,主觀上我就不會那么愛惜,用起車來反倒舒坦。換成一輛全新的Miata我估計沒法兒想得這么開。本地另一家經(jīng)銷商有一輛500多英里的白色Miata,但價格談不下來,作罷。
Sport,Club,還是Grand Touring?
Club相比于Sport的主要區(qū)別是:
1. 大輪圈大輪胎
2. 運動調(diào)教懸掛+Bilstein避震+限滑差速器
3. Bose音箱
4. MAZDA CONNECT多媒體系統(tǒng)(中控臺不可升降大屏幕)
5.只有Club可以選裝Brembo/BBS套件。如果你想要純原廠的賽道車,那么應該Club+Brembo/BBS。
說來慚愧,我個人選擇Club并不是出于任何情懷。
想要大輪圈并不是為了外觀或賽道表現(xiàn),而是為了更高的離地間隙。我所在的地區(qū)溝溝坎坎不少,底盤高一些心里踏實。
而一個更現(xiàn)實的原因則是為了以后轉(zhuǎn)手方便。我覺得Club會是賣得最好的Miata,賣車的時候會好賣一些。這個判斷準不準只能等時間來檢驗了。
并不是說Sport不好。網(wǎng)上流行一個說法叫“There are no bad products, only bad prices”,即沒有不好的產(chǎn)品,只有不合適的價格。換句話說就是一分錢一分貨。 Sport盡管配置低,但也便宜了四五千塊錢,在我看來十分合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順便跑個題。
電影《購物狂的自白里》也有句話,叫“Cost and worth are two different things.”,即價格跟價值是兩碼事。價格是客觀的但價值是主觀的,所以我很不愛看汽車之家的購車手冊,類似“16萬已經(jīng)夠買入門中級轎車了而這只是一輛緊湊型”這樣的論調(diào)我最反感。媒體不應該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讀者。
跑題完畢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我覺得Sport適合兩種人。
- 第一種是打算改裝的。自然是從最簡樸的手動擋Sport開始改比較實惠。
- 第二種是追求駕駛體驗但不激烈駕駛、想找輛舒舒服服的兜風車但預算有限的。這樣的朋友可以考慮自動擋Sport。厚胎和非運動懸掛能夠保證乘坐舒適度,自動擋解放左腳,而Miata其余的魅力一樣都不少——充沛的動力、優(yōu)秀的轉(zhuǎn)向和十秒鐘內(nèi)就可以打開的軟頂。說實話我還挺想做這類用戶的。
GT適合誰呢?上述第二種,去掉“但預算有限”。
我特別喜歡這個角度。小眼睛但是炯炯有神,引擎蓋線條充滿了力量感。
Miata并不極端。我大概是懷著要開超跑了的心情去試駕Miata的(雖然從來沒開過超跑),覺得Miata會顛覆我對車的認知。然而試駕一圈下來,發(fā)現(xiàn)Miata在乘坐舒適性上(就懸掛軟硬而言)跟普通家轎或緊湊型SUV并沒有天翻地覆的差別。就像YYP在86/MX-5對比視頻中說的,Miata是一臺適合日常兜風的車,駕駛樂趣并不需要以舒適度為代價。我也開過上一代Mini Cooper,懸掛要生硬得多,雖然過彎時能給你極強的信心,但屁股受苦。
高速時車廂內(nèi)非常吵。而且主觀感覺上,關上篷比敞著篷更吵。甚至讓我后悔為那套Bose音響付了錢。有條件一定要敞篷開。
開慣了普通家轎以后換到Miata,最大的震撼估計還是在尺寸上。后來有一天去保養(yǎng)的時候,我在展廳盯著一輛馬3,越看越覺得臃腫。
駕駛席的視角。擋把手剎雙跳燈和空調(diào)都在觸手可及的位置。特別喜歡擋把的造型。這臺車很遺憾沒有自動空調(diào),用慣了自動空調(diào)以后還是挺依賴的。只能多敞敞篷了哈哈!
ND很多東西都是全新的,包括變速箱。檔桿的段落感很強,行程短,但順滑程度似乎不如老普桑。經(jīng)常掛一檔會很困難。
NC的變速箱和差速器用工程師的話說是“perfectly good”,沒有人抱怨換擋手感,尺寸上也完全符合ND的要求,本不需要重新設計。但馬自達想換個思路。ND這臺手動擋有一個特別的設計,即第六檔的齒比是1:1。大多數(shù)六速變速箱的四檔或五檔是1:1,往上是超速檔,目的為了降低高速巡航時發(fā)動機轉(zhuǎn)速。但是對于變速箱本身來講,1:1的擋效率是最高的,因為輸入軸與輸出軸直接相連而不經(jīng)過中間軸。馬自達想讓ND在高速巡航時使用最高效的檔,于是就誕生了新的這臺六速手動(和與之配套的新差速器)。
實際效果見仁見智。從EPA的油耗標定來看,自動擋(五檔和六檔都是超速擋)ND的高速油耗比手動擋要略低一些(我估計實際差異會更大,因為EPA的高速工況并沒有超過100km/h的時候)。但手動擋贏在情懷,不是么?
新變速箱和新后差速器比前代各減重15磅。這,我猜才是最終的目的。只有推倒重來才能大幅減重,而既然要推倒重來,那就順便換個玩兒法咯。
音源接入有很多選擇。
各個按鈕的手感比較普通,跟奧迪那種精致感沒法比。可誰在乎呢
這里有類似碳纖維的裝飾。窗戶只有一鍵降,這個也很遺憾。
這是可拆卸式杯架的結(jié)構(gòu)。
中央扶手下面的儲物格,容量非常有限。
開兩門車一開始需要適應車門寬度。開門總是撞到旁邊的車。
氣缸閥門頂蓋是鋁制的。工程師說到這個的時候也特別有趣,說一輛運動車的頂蓋本應該就是鋁制的,當你打開引擎蓋的時候看到的不應該是一片特百惠。
尾箱深度示意。這里能夠能夠放下一個登機箱,我懷疑24寸的擠一擠也可以有,但手頭沒有24寸所以沒測試過。雖然數(shù)值上的容量應該是足夠放兩個登機箱,但實際上因為造型的限制實現(xiàn)不了。一個登機箱+一個登山包或者類似的軟包沒有問題,這樣足夠兩個人短途旅游了。
平時買菜完全沒有問題。
幸虧是用了氣壓挺桿,不然后備箱空間更夠嗆。
Miata的視野夠用但不理想,按我的坐姿,中央后視鏡擋住了不少視線,盡管沒有到影響行車安全的程度。以前我還習慣在擋風玻璃上裝一個手機架,到了Miata上我就完全不敢裝了,因為太影響視線。
中央扶手正后方和每個座椅背后都有儲物格,空間也就是夠放車主手冊加幾個CD。
座椅背后的儲物格連個正經(jīng)的門都沒有,只有個蓋子。這瓶礦泉水我已經(jīng)塞到底了,可見空間也不大。
全車內(nèi)飾唯一寒磣的地方就是這塊遮陽板,純塑料??烧l在乎呢
第一篇先寫到這兒吧。我的Miata在提車當天就發(fā)現(xiàn)有小問題,下回分解。
你輕輕一贊
是我大大的動力